儿童能否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不仅会影响他的小学学习成绩,更可能进而影响其今后的长远发展。近两年,虽然“双减”政策出台减轻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任务,为幼小衔接减缓了坡度,但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一些教育活动没法开展,居家学习时间又多了起来,这些又无形中增加了幼小衔接的难度。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在疫情影响下加强和幼儿园的协作,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儿童升入小学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沟通了解 关注不同
《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指导意见》指出:幼小衔接这项工作必须是双向的,要做到幼小协同,科学衔接。通过调查发现,一直以来幼儿园都把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做准备。小学相对来说衔接意识较弱,注重知识教学,赶超教学进度,忽视了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要面临诸多不同。事实上是一些孩童因为幼小衔接不当无法适应新校园的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新学校生活产生良好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教师,我通过走访幼儿、幼儿教育工作者以及查阅资料,了解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以下几大不同。
1.学习环境不同
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往往布置得色彩缤纷,富有童趣,游乐设施众多,整个学习环境给人活泼宽松之感。而小学校园往往色彩较为单一,几乎没有什么游乐设施,给人感觉严谨规范。
2.教学方式不同
幼儿园主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为载体,让幼儿在玩中体验、学习,积累粗浅的社会经验。小学主要是进行课堂教学为主,孩子们有固定的座位,跟幼儿园相比教师的讲解较多,游戏时间较少,学生除了听老师讲授还要有一定的课堂练习进行巩固,从而系统地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两者在教育方式上的有很大的不同,这也需要儿童调整身心逐步适应。
3.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养并重”,每班生数较少,且配备两位老师和一位保育员全天候陪伴,不仅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还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在幼儿园,老师跟妈妈的角色更接近,是孩子的照料人、保护人,师生关系较为亲密和谐。小学以“教学为主”,老师更多的是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活动管理者的角色。孩子们一天之内要接触多个科目的老师,而且大多数老师要跨班,甚至要跨年段进行教学,一下课老师就要赶赴下一个班级做准备。孩子们与老师的相处时间更多的是课堂,在生活上能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比较少,师生关系较为疏远。
4.行为规范不同
孩子在幼儿园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能吃好、睡好、玩得开心,并从中多多少少学一些本领,有所进步就行。在幼儿园老师眼里,幼儿能自己吃饭,能独立入睡,能自己去卫生间,不惹事就符合好孩子的标准了。进入小学以后,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增多了,家长除了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生活本领,还希望孩子热爱学习,成绩优异。而老师们除了要求学生在生活上能独立,还希望孩子们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书写工整,自觉遵守各种班规校规。
二、搭梯架桥 科学衔接
知己知彼方能合理教导,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种种不同,我校一年级教师为幼小能科学衔接积极搭梯架桥。
1.创设环境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喜爱之情
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大多数孩子突然从熟悉的环境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会产生焦虑,避免这种焦虑的产生需要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澳大利亚教育研究者指出学校环境对孩童能否适应新学校会产生重大影响。国内的教育研究者也认为在上小学之前让孩子熟悉小学的校园环境,喜欢上小学校园,从而对小学生活心生向往之情,是儿童从幼儿园自然顺利过渡到小学的良好开端,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居于国内外的教育研究,我们小学一年级楼层和教室的布置应尽量贴近幼儿园的风格,桌椅、窗帘采用饱和明快的色彩,墙上张贴美丽的风景画、可爱的卡通形象、优美的书法作品,摆放充满生机的绿植花卉,总之,努力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营造一个熟悉温馨的环境。由于近年受疫情的影响,幼儿园已取消了带大班幼儿到小学参观这一项活动。小学可以运用VR全景技术把校园环境制作成3D视频交给幼儿园,视频中除了展示优美的教学环境,还可以加入以往小学一年级开展的有趣活动的场面,让大班的老师播放给即将步入小学的幼儿看,让幼儿还未进新校园就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之情,进入小学校园后能心生喜欢之情,为孩子自信地奔向新起点架好第一梯。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儿童学习兴趣
一年级新生跟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一样好奇好动,注意力时间不长,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让他们一下子从游戏式的自由学习过渡到较为严谨正规的课堂学习,他们会难以适应。一年级教师应该和幼儿园教师加强联系,互相学习,共同研讨。基于疫情的原因,两者可以开展视频会议,互相介绍各自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向幼儿教师学习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也可以线上互相观摩课堂共同教研,了解两者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异,防止在教学方式上出现突变。
一年级教师还应认真钻研教材,设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帮助新生逐步适应一年级的课堂学习。打开一年级的教材,我们会发现一年级的课本就像一本本卡通故事书,教师可以利用书上的情境设计吸引儿童的故事,把所要教学的知识穿插其中,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思考,更乐于学习。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孩子们喜闻乐做的游戏和活动,如语文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数学课堂可进行“抢占高地(口算比赛)”,科学课堂可带孩子走出教室在校园里观察动植物……教学实践证明孩子如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那么他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会更高,认可度会更大,学校也会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因此教学方式的调整是幼小衔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儿童更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座桥梁。
3.关怀呵护帮助孩子融入新校园
幼儿面对着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伙伴难免有些紧张,特别是由于防疫需要,师生们天天戴着口罩,加剧了彼此的距离感,为孩子们融入新的校园生活增加了难度。一年级的老师们应尽量提早到教室候课,多和孩子们交流,在孩子们生活上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如:有的孩子口罩破损又忘了带备用口罩,教师这时不要光着急孩子没有遵守规定,可以为孩子提供口罩,并告知孩子“每天都要准备备用口罩,不然口罩破损身边又没人给你提供新口罩的时候,你就没有口罩可佩戴,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了。”有的孩子打不开自己带来的水壶寻求帮助时,老师不要为了培养他的能力,一句“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哦,你再试试看。”就打发了孩子。这时老师应该更有耐心些,可以先帮助孩子打开水壶,然后再鼓励孩子“打开这个水壶需要点力气哦,XX,我们加强锻炼,争取下次自己打开它,好吗?”这样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无形中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让孩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乐于接受并努力去尝试去克服困难。疫情期间校园每日核酸抽检,有的孩子对核酸检测不是很配合,这时教师应更宽容一些,体谅孩子的畏惧心理,给予充分的安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满满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需要依赖什么大事件才可以形成,往往是相处中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温柔的动作就能虏获孩子的心,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
一年级教师还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需要同伴合作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互动的机会,方便孩子在活动中尽快熟悉同伴,形成友好的同学关系。还可以利用每日锻炼时间组织趣味体育活动,这样既能让孩子感受到新校园生活的乐趣,减少紧张,也为师生、生生之间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创造条件,为孩子“心平气和”地融入校园搭起又一架梯子。
4.培养规则意识助力儿童终身发展
众所周知,幼儿园对幼儿是比较宽容的,没有太多的约束,可以说幼儿园是孩童的快乐天地。而小学有既定的教学任务要完成,又是集体授课制,因此需要众多的规则来约束孩子,以保证教学任务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孩子们刚入小学一下子从“自由世界”进入到“规则世界”难免会不适应,一年级的老师要允许孩子们有一个缓冲期。规则意识地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人在逐步适应环境中形成的。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在孩子一进入新校园就强硬地对孩子宣布规则:“你们不能……”“你们必须要……”,避免孩子们产生抵触,厌烦等心理。在刚入学时,一年级的老师可以寻找有关《小学生守则》内容的动画片播放给孩子们看,或者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不遵守班规校规引发的不良后果的事编成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或者采用其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身为一名小学生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及时表扬遵守规则的孩子,纠正孩子们违反规则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巩固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为孩子们从“自由世界”进入“规则世界”建一座桥梁,也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儿童的学习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做为小学一年级的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强化衔接意识,具化衔接行为,积极探索衔接教育,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搭梯架桥,帮助儿童调整身心逐步适应小学生活,让幼小衔接成为儿童生命成长中温暖的回忆。(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 郭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