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永春教育 > 桃源教育动态
让乡土文化滋养乡村学校美育课堂 ——永春县乡村学校美术教学特色特邀展演侧记
2023-03-09 19:55 阅读人数:1

  

  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沉香、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纸织画、一件件精谨细腻的版画、一幅幅翰墨飘香的书法、一张张精雕细琢的刻画、一只只古色古香的漆蓝……3月3日下午,永春县达埔中心小学、五里街中心高垅小学、石鼓中心小学、苏坑中心小学、乌石学校和仙夹中学等六所乡村学校的美术教学特色展演在苏坑乡村振兴研学基地精彩呈现,上演了一场永春特色的美育盛宴。

  近年来,永春县乡村学校美术教学充分利用香道、纸织画、漆篮、版画、刻纸、书法等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提升地方校本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做实学生美育课堂。本次展演由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永春县教育局、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主办,永春县苏坑镇党委、政府协办,苏坑中心小学和苏坑镇嵩山村村民委员会承办。该活动吸引了福建省“以美育人”课题组成员、姚育晓名师工作室成员和永春社会各界的人士前来观赏指导。

  巧用乡土文化,培育乡村情怀

  悠扬的古筝旋律生动讲述着古代文化的点滴故事……展演馆里,达埔中心“香道表演活动小组”成员身穿着汉服,正展示着他们的特色美术课程,他们的动作既优美,又舒缓。

  永春达埔镇制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香都”。2014年9月,达埔中心小学巧用乡土产业特色,把香道文化引入课堂,结合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教学。据学校负责的老师介绍,目前达埔中心已形成了一支较为专业的香道师资队伍,还成立了“香道表演活动小组”,平时,学校通过带领队员走近香都,实地考察、操作,走访制香人,并了解香的品种、体验制香过程,使孩子们充分了解了本土资源香的历史,感受了家乡香道文化的魅力。说起家乡的香道,孩子们都很自豪。

  对苏坑中心小学的学生而言,书法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你瞧!在苏坑中心小学的书法展馆里,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写着毛笔字,他们在一笔一划一横一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与书写的魅力,参观的人不由地停下脚步,静心感受书法之美。

  一直以来,苏坑中心小学都有着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为什么乡村学校会有这么浓厚的书法文化底蕴呢?这得益于当地有个叫王九洲的本土乡村书法家。“王九洲先生是永春家喻户晓的乡村书法家,他的行书特征鲜明,深受当地人喜爱,人称‘九洲体’。”

  苏坑中心小学校长范旭阳介绍,作为一所乡村学校,学校巧借乡土文化,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秉承本土乡村书法家王九洲先生“字如其人”的遗风,积极创建书法教育示范校,在书法教学中坚持“四个结合”:书法教学与语文教学结合,书法教学与培养师资结合,书法教学与兴趣小组培养结合,书法教学与家庭教育结合。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福建省“最美书香校园”、泉州市首批“书法教育示范学校”、“泉州市书香校园”“泉州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学校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日趋形成,翰墨的香气像花香一样,弥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活用乡土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版画还能变成装饰品,你们见过吗?在石鼓中心小学美术特色展演馆前,孩子们制作的版画内容丰富多彩:有美丽乡村、变形魅力、多彩人物、瓶罐之家、花鸟鱼虫……他们还把版画作品变成了装饰品,呈现在一次性餐盘、树枝、灯饰、团扇中,吸引了在场嘉宾驻足观摩品评。

  据石鼓中心小学校长刘建清介绍,版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一门集绘画、雕刻、印刷与手工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其灵活的构图、淳朴的用色与学生稚趣十足的特点极为契合。近几年,石鼓中心小学遵循“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积极开展版画特色课程,将版画艺术融入美术课堂,巧妙地让版画艺术走进日常生活,让孩子把课堂的版画创作知识装饰到生活空间,提升了生活情趣。

  据介绍,学校版画社团从各年段中招收热爱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学生,每周开展两次版画社团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版画创作。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特点,由基础的纸版画到易操作的吹塑板版画,再到构图、造型较为复杂的胶板版画,生动多彩的版画创作场景在石鼓中心徐徐上演。在刘建清校长看来,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有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还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打造魅力校园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无独有偶,乌石学校也在活用乡土材料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乌石学校地处达埔镇乌石村森林公园山脚下,此地民风淳朴,乡村气息浓厚,刻纸艺术在民间流传甚广。为此,乌石学校把刻纸艺术融入课堂,参加刻纸兴趣小组的同学,每天下课铃响后,便迫不及待地跑进美术室,等着老师来教他们刻纸。

  展演现场,每个学生手持一把小刻刀,认认真真地刻了起来。“你们看,这是我之前比赛获奖的作品。”郑燕珠同学把自己之前参加比赛获奖的刻画作品定制成钥匙扣挂件,当她把钥匙扣挂件拿出来时,她满脸笑意,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把刻刀,一张红纸,一双巧手成就了这门艺术。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刻画教学已成为乌石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刻纸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未来,他们还考虑把学生的作品做成文创产品。

  善用乡土特色,传承非遗技艺

  “欢迎大家欣赏永春漆蓝。”在仙夹中学展馆前,该学校初二学生郭春婷用清脆爽朗的闽南语向大家介绍学校的特色美术教学特色——漆蓝线雕。看,一旁几位同学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为大家表演漆线雕技艺。

  龙水漆蓝是永春县著名的民间传统纯手工艺制品,迄今已有五百年历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闽南地区婚嫁、祭祀、礼拜礼佛、乔迁新居都会用到漆蓝。近年来,仙夹中学把这一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教学。该校校长郑樟木表示,漆艺走进课堂,是传承,更是创新。

  展馆里,一件件色彩厚重、古色古香的漆蓝,凝聚着师生的智慧与心血,生动再现了孩子们对非遗技艺的传承热忱。

  在五里街高垅小学美术教学特色展馆前,纸织画传承人林志恩正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小徒弟——高垅小学五年1班陈恩坤熟练地做着纸织画。

  陈恩坤同学告诉大家,他学习纸织画已经五年了,为更好地传承纸织画这门非遗技艺,他一定要把它学好,并传承下去。

  纸织画是永春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始创于隋末唐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11年5月,永春纸织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开始,五里街中心高垅小学就把具有本土特色的纸织画带入校园,聘请纸织画传承人林志恩进校传授技艺。

  为了把纸织画引入校园,今年已经80多岁的他,仍坚持每周三下午到学校指导学生制作纸织画。为了适应学校教学,他用“板式拉纸条分经法”代替传统的“拉线分经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在林志恩不懈努力下,学校传承纸织画技艺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学生们动手制作纸织画,在艺术实践中领略非遗文化,在艺术的熏陶下快乐成长,非遗文化在校园扎根并传承!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是用死板的书本。”此次永春县乡村学校美术教学特色特邀展演,让乡土文化潜移默化滋养乡村学校的美育课堂,乡村学校学生正欣享既有质量又有特色的美术教育教学成果,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通过挖掘乡土资源,努力点亮乡村孩子的美育梦。(苏坑中心小学 赖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