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中长期发展规划
永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永春县发展改革局 2011-11-24 09:47 阅读人数:1

《永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根据中国共产党永春县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永春县委关于制定永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永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局,围绕“夯实基层基础、突破工业产业”;“四个生产力空间布局”;“强县富民、提速进位”;“奋力发展特色山地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宜居侨乡”;“解放思想、提档升级、项目带动、超常发展、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生态工贸旅游县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已成为基本宽裕型小康县,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核算,“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9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70.96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566元,年均增长12.7%。财政总收入由5.36亿元(不含基金)增加到10.01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3.66亿元增加到6.55亿元,年均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3亿元增加到44.54亿元,年均增长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4.8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年均增长26.1%。2010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44.9亿元和24.8亿元。2006年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2006-2008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2.3:47.1:40.6调整为9.0:50.5:40.5,二产、三产比例进一步提高。工业增加值达到 78.5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5.9%,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24.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4.1%(现价)。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永春芦柑、茶叶、食用菌、蔬菜、花卉为特色的县域农业得到巩固。农业产业化加快步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项,实施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个,培育1家省级和1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县有省级农业著名商标2个,农业知名商标5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3个,市级品牌农业企业金奖1个。生物医药、轻纺服装、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6家,纳税过千万元企业1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62%,比“十五”期末提高4个百分点。高起点拓展建设永春工业园区,已开发建设9200亩,规划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园、轻工基地、蓬壶农副产品加工园、达埔篾香产业园、苏坑和介福陶瓷工业园等载体建设,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5.4%。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预计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69.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5%。生态旅游业稳步发展,已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区1家,国家AAA级旅游区4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2010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8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14.3%和112%。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实现增加值32.52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6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47.0%。房地产业加快发展,预计2010年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4.038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88%和131.3%。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0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从42.5%提升至48%,县城人口达到16万人。建设市政道路52.5公里,铺设污水管道52.4公里、供水管道41公里。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222.4公顷,绿地率达到33.2%;城区绿化覆盖面积增加232.7公顷,覆盖率达39.2 %;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09平方米。蓬壶县域次中心和下洋、达埔、湖洋等重点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以点带面、分级推进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泉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莆永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厦沙高速公路、长泉快速铁路建设已纳入规划,将进一步促进我县对外通道全面提速。全县公路总里程由1708.3公里增加到2640公里,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4座,改建35千伏线路180.586公里,城市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围绕“村村规划、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目标,每年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2233”示范工程,实施重点项目225个,捆绑资金投入达3.5亿元。初步培育岵山镇北溪村、蓬壶镇观山村“生态旅游型”,桃城镇丰山村、五里街镇吾东村“村容整洁型”,下洋镇新村村“整村推进型”,五里街镇大羽村“特色文化型”,仙夹镇东里村“侨资推动型”,玉斗镇玉美村“产业带动型”等6个新农村建设类型。21个乡镇、175个村(居)通过“农村家园清洁行动”达标验收。加强村级财源建设,对常年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居)分期分批进行重点帮扶,县财政共拨出专项资金1250万元,帮扶135个村实施92个项目。加大农村扶贫开发,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完成涉及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村财增收、助学济困等项目320个,造福工程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665.35万元,完成搬迁安置1582户7175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340项,取得科技成果78项,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全省科普先进县、全省农村技术市场示范县。2006年率先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2010年以优秀等级通过省“两项督导”评估验收,被省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县”;永春职专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永春三中、永春六中分别晋级为省一级、三级达标中学,世哲幼儿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建立了“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中心卫生院为骨干、普通卫生院为基础、村级卫生所为网底”的全县医疗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和改造业务用房4.97万平方米,招聘引进卫生技术人员208人,新增编制床位287张。完成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的体制改革,落实卫生医疗机构编制核定,新增人员编制233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参合率达98.17%。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计生一类先进县,人口年自然增长率稳定在5‰左右。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156个,创建文化示范社区4个,示范乡镇12个,示范村33个,2008年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完成30个行政村、31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形成有线、无线相结合,现代化、多技术传输覆盖格局,广播电视信息综合覆盖率达98.5%。2009年再次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森林覆盖率达69.2%,创建为省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首届文明县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867元增加到151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202元增加到7822元,分别年均增长12.7%和8.4%。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廉租房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培训各类劳动者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5%。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县农村低保对象26031户次、47724人次。在全省率先启动避灾点建设,已建设覆盖全县153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和150个自然灾害频发村的避灾中心(点)103个,可容纳灾民1.85万人。组建永春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永春县综合救援大队等各种应急救援队伍。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煤炭管理体制、卫生体制等进一步完善。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新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外资利用质量得到提高,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5家,合同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2226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五年累计达1748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五年累计达10000万美元。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外贸出口总额五年累计达83189万美元。对台农业合作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县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也面临错综复杂的严峻挑战。

面临的重大机遇从国际国内看,后危机时代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带来发展新机遇,全球经济在重大调整中将逐步走向再平衡,具备持续增长的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强县,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区域看,国家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省委提出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委明确提出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随着莆永高速公路、厦沙高速公路、长泉快速铁路陆续开工建设,我县对外交通将得到全面改善,将成为福建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利于我县充分依托多种要素集聚、资源丰富的道口,做足“道口经济”文章,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科学定位,积极融入,在海西崛起中抢抓机遇,加快建设海西绿色生态经济强县,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从自身看,“十一五”期间我县年均投资增幅达 20%以上,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备,城市品位稳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民生民计持续改善,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处于提速进位的大好时期。低碳经济兴起和健康意识提高,也有利于我县发挥山清水秀、环境宜人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

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国际国内看,全球经济的复苏基础仍然脆弱,加上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仍然存在内需潜力巨大但释放受阻,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且新优势形成缓慢,经济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等结构性矛盾。从区域看,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我县周边县市都在抢抓机遇,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压力较大。从自身看,我县与福建省、泉州市先进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经济总量偏小,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偏弱,重大项目较少,带动效应不足;三是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生态、侨力、名优特产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亟需加强;四是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综合服务和承载能力不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贯彻市委“核心是转变、关键是跨越、重要是协调、根本是为民”的要求,围绕“强县富民、提速进位”的目标和“奋力发展特色山地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宜居侨乡”的战略定位,实践“解放思想、提档升级、项目带动、超常发展、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新一轮赶超型跨越式发展,将永春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生态旅游、精品农业等绿色生态示范区,东南沿海现代宜居魅力侨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二五”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解放思想,开放创新。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来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做好侨务外事工作,吸引华侨华人回乡创业,深化永台合作,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开创开放新局面。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努力建设创新型特色县城,推进创新型经济长足发展。

提档升级,突出绿色。充分发挥永春在生态环境、特色资源、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坚定不移地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生态旅游、精品农业等产业协同发展。

项目带动,注重实效。抓项目带动,落在实处,突出实效。谋划生成一批打基础、管长远、保民生、促发展的重点项目,作为“十二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力推进招商选资,倾力保障重点项目的落地建设,以项目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

超常发展,提升跨越。必须始终坚持速度优先、效益优先,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节奏、工作程序,采取特殊办法、超常手段加快发展,跑步前进,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民生优先,和谐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将更多的新增财力向民生保障倾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使我县人民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我县朝着强县富民、稳定和谐的方向不断迈进。

第三节 发展定位与内涵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繁重,要坚持 “奋力发展特色山地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宜居侨乡”的战略定位,围绕“文化侨乡永春”、“宜居富裕永春”三大特色内涵,把我县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城镇富有魅力、绿色生态健康环境优美宜居的绿色生态强县。

奋力发展特色山地经济,就是要实施“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做足“道口经济”这篇大文章,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取向,切实把山区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符合科学发展的具体项目,科学整合利用山水林等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实施“做好一片叶、做活一颗果、做大一盒药、做精一瓶水、练好一套拳、做强一体游”的产业发展“六个一”工程,形成“生物医药成为主导产业之一,以果汁、茶饮料、矿泉水为特色产品的食品饮料业蓬勃发展,以永春白鹤拳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加速产业化步伐,生态文化一体化旅游培育成为新兴带动型支柱产业和绿色经济增长点”的强劲发展态势,打造以轻纺鞋服、矿产资源及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生态旅游、精品农业、商贸物流等绿色生态健康产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建设现代宜居侨乡,就是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配置资源、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城市品位、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管理、经济辐射带动为目标,实施“大城关”和“大城镇”的城市发展战略,按照“一城三组团”的空间划分,按照“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从县城中心,蓬壶县域次中心,下洋、达埔、湖洋等重点城镇和其他乡镇等四个层面,做足“生态永春”、“文化侨乡永春”、“宜居富裕永春”三篇文章,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抓好小城镇“六个一”工程,推动人口逐步向中心城镇和城关集中,将永春打造成为城市有吸引力、生态有魅力、创业有活力、经济有实力的现代宜居侨乡。

建设“生态永春”,就是要加强生态建设、严格环境保护,进一步凸显山清水秀、环境宜人的生态优势,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我县走绿色发展道路奠定扎实基础,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示范区。科学布局和规划山水林等资源,优化提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生态旅游、精品农业、商贸物流等绿色生态健康产业重要节点。做优做强生物医药、食品饮料产业,打响生命健康保障品牌。将生态旅游与养生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娱乐旅游,推广“多彩山林、旅游永春”旅游品牌;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永春芦柑”、“永春佛手”等农业品牌,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把我县建成“绿色餐厅”、“健康厨房”;把我县建设成为适宜都市人群绿色消费、健康休闲、居住养生的健康保障区。

建设“文化侨乡永春”,就是要整合永春特色文化资源,拓展魅力侨乡内涵,加强永春纸织画、永春白鹤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利用,谋划兴建中华武艺大观园、武术影视创意基地和白鹤拳武术博物馆、文武学校等重大文化载体项目。依托120万永春籍华侨华裔、港澳台同胞(以下简称永侨),深化侨务服务工作,策划永侨祭祖、回乡创业论坛等活动广聚侨心,加快永侨创业园、宜居侨乡新城等载体建设,吸引永侨回归创侨业、居侨乡。

建设“宜居富裕永春”,就是要贯彻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将城镇化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最大突破口,主动融入泉州海西创业型宜居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现代宜居侨乡。把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富民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通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强县富民和谐生活示范社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2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54870元,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21.95亿元,年均增长17%;一般预算收入13.18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58亿元,年均增长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86亿元,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5亿元,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五年累计2亿美元;201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5.54亿美元,年均增长15%。总体上至201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翻一番以上,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翻一番。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培育100个以上产值超亿元的项目,培育20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将生物医药和食品饮料等绿色生态健康产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培育轻纺鞋服和矿产资源两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产业,形成“三产互动、轻重协调、创新引领、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56.1:38.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177.4亿元,年均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121.6亿元,年均增长1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9.55%。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1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达3%;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

——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比“十一五”明显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大发展;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基本健全,实现全覆盖;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6%以上,千人均标准病床2.5张,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2.2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突破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突破1.2万元。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建设更具活力,社会环境和谐有序,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社会各阶层关系更加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大城关”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突破58%。县域次中心城镇蓬壶和达埔、下洋、湖洋等重点镇进一步提高总体规划水平,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强承载发展的能力,成为要素集聚、产业发展、人口集中的重要载体。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资源环境显著改善。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9.4%,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按市下达任务执行。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分类

指标名称

2010

2015

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70.96

322

13.5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0566

 54870

12.4

3、财政总收入(亿元)

10.01

 21.95

17

4、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6.55

13.18

15

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169.13

558

27

6、农业总产值(亿元)

24.8

31.6

5

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3.12

86

21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4.54

89.5

15

9、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亿美元)

0.46

五年累计2

/

10、外贸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亿美元)

2.755

5.54

15

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

1、三次产业比例(﹪)

9.0:50.5:40.5

5.4:56.1:38.5

/

2、城镇化水平(﹪)

48

58

/

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6.5

9.55

/

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

3

/

5、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

5

/

6、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45

1.12

/

民生改善

1、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元)

15147

24391

10

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7822

12035

9

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36.9

<36

/

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43

<40

/

5、人口自然增长率(‰)

4.88

8以内

/

6、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万套)

/

完成市下达任务

 

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4

103

/

公共服务

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0

40

/

2、每千人受高等教育人数(人、常驻人口计算)

150

200

6

3、城镇登记失业率(﹪)

1.5

1.8

/

4、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户籍人口计算)

1.85

2.2

3.5

5、每千人病床数(张、户籍人口计算)

2.2

2.5

2.6

6、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参保率(%)

90.27

95

/

7、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参保率(%)

/

85

/

环境保护

1、森林覆盖率(﹪)

69.2

69.4

/

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1.28

完成市下达任务

 

3、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完成市下达任务

 

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完成市下达任务

 

5、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

 

完成市下达任务

 

6、氨氮排放量(万吨)

 

完成市下达任务

 

   备注:“十二五”规划经济指标均按现价计算。

第三章 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国家和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对我县各个区域发展水平、特色、潜力,以及土地资源禀赋、开发程度、利用结构进行分析,按区域功能将县域空间划分为“一城三组团”,即山水生态文化名城、东部绿色休闲度假特色产业组团、中部物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组团、西部山地和矿产资源特色产业组团。在全县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园区建设,做足“道口”经济文章,谋划、生成、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板块,使资源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集中,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第一节 山水生态文化名城空间布局

山水生态文化名城包括县城规划区内的桃城镇、五里街镇、石鼓镇、岵山镇、东平镇等5个乡镇。要进一步强化“大城关”的集聚效应,高起点抓好县城的规划与建设,合理规划和优化配置文化、医疗、教育和商贸服务等功能,依托泉三高速岵山道口和莆永高速东平道口,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和侨乡文化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低碳工业、精品农业、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一步强化“大城关”的集聚效应和标杆作用,高起点做好中心城及特色魅力乡镇的规划与建设,对外充分展示永春现代宜居侨乡的建筑特色、文化魅力和山水生态绿色环境。

——做好绿色生态健康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县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轻工基地建设步伐,扎实抓好东平等乡镇新工业用地的规划,拓展园区发展空间,鼓励一批已投产重点企业提档升级,推动一批在建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保障签约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加大对其他食品医药企业的招商选资力度,进一步发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绿色生态健康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轻纺服装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培育轻纺服装成为“百亿级产业”。

——做好侨乡文化特色旅游产业规划布局。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功能定位为侨乡、武术和名人文化的展示中心和游客居住、购物的集散中心,强化“大城关”的文化展示窗口作用,集中展示我县的特色侨乡文化和魅力武术文化。依托留安山、北溪、魁星岩、石鼓温泉、桃溪等山水环境资源和永春白鹤拳、古民宅、文庙等侨乡文化资源,着重建设永春文化广场、侨乡文化博物馆和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中心、留安山城市运动公园、桃溪休闲娱乐长廊、五里街古街(823西路)改造、中华武艺大观园、温泉欢乐谷主题公园、福兴堂华侨名宅博物馆等重点项目,打响永春魅力侨乡和武术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一是以五里街镇为中心打造海西武术旅游体验高地;二是以侨乡文化博物馆、华侨名宅博物馆为中心打造侨乡魅力文化旅游休闲高地;三是以魁星岩和县城文庙为中心打造永春儒教求学文化旅游学习高地,建设以“武术名镇,温泉乐谷”为特色定位的武术文化温泉娱乐旅游体验区。

——做好精品生态高效优质农业规划布局。在桃城、湖洋、五里街、吾峰、东平、东关、达埔等中东部芦柑主产区重新种植芦柑,建设3万亩芦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以岵山等乡镇为重点,做精特色荔枝,引入适宜我县栽种的高效优质台湾名优水果新品种;以石鼓等附城乡镇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推广大棚蔬菜和无土栽培技术,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做精白番鸭等特禽养殖业。

第二节 东部绿色休闲度假特色产业组团空间布局

东部绿色休闲度假特色产业组团包括湖洋镇、外山乡、东关镇、介福乡等4个乡镇,以县级重点镇湖洋镇为中心,保护好晋江东溪上游水源,依托莆永高速湖洋道口,重点发展以休闲度假、健康娱乐、旅游地产为重点领域的绿色休闲度假特色旅游产业和精品农业。

——做好绿色休闲度假特色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依托云河谷、小湖洋、东关桥等生态旅游景点和丰富的林场资源,着重建设云河谷山水休闲产业升级项目,运作实施云河谷浪漫风情小镇、高端生态健康养老区、海峡“太阳城”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小湖洋水上娱乐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以“闽南水乡,度假胜地”为特色定位的风情小镇运动休闲度假区。

——做好精品生态高效优质农业规划布局。以湖洋等乡镇为重点,培育栽种东方肉穗草、马蓝、蛇根草、草珊瑚、白芨、黄精等林下药用植物,建设永春生物医药的中药原料种植基地;依托天绿葡萄合作社,打造永台合作名优特新水果试验示范区;充分发挥合作社功能,做强鹌鹑养殖。以东关等乡镇为重点,做大生态冬瓜种植,把“东关桥”牌冬瓜建成县级精品农业品牌;加强金斗洋等生态茶业载体建设,打造闽南水仙名茶品牌。

第三节 中部物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组团空间布局

中部物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组团包括蓬壶镇、达埔镇、呈祥乡、苏坑镇、吾峰镇、仙夹镇、锦斗镇、玉斗镇等8个乡镇,依托泉三高速蓬壶(达埔)道口、长泉快速铁路达埔火车站点,以县域次中心蓬壶镇和县级重点镇达埔镇为中心,重点发展精品农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特色加工产业、避暑疗养特色旅游业等。

——做好现代商贸物流产业规划布局。充分发挥蓬壶镇和达铺镇的区位优势,依托农副产品加工、篾香特色产品加工、特色陶瓷加工等特色加工产业,以及特色茶叶、名贵花卉、精品水果、食用菌等精品农业,打造辐射泉州乃至福建的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物流中心及生产、集散基地。

——做好特色加工产业规划布局。根据市场细分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快推进蓬壶农副产品加工园、达埔篾香产业园、苏坑陶瓷工业园等载体建设,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加工、篾香特色产品加工、特色陶瓷加工等特色加工产业。

——做好避暑疗养特色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依托东溪大峡谷、百丈岩、普济寺等旅游资源,着重建设呈祥旅游特色名乡产业升级项目,运作实施雪山茶田养生度假村、东溪大峡谷户外探险项目、百丈岩综合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发展高端避暑特色养生度假旅游,建设以“高山避暑,朝圣养生”为特色定位的峡谷探险朝圣疗养度假区。

——做好精品生态高效优质农业规划布局。以都市消费者为导向,大力发展都市精品农业,全面提高永春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以苏坑、玉斗、锦斗等乡镇为重点,依托永春佛手茶生产标准化国家级示范区,做优做强永春佛手等特色茶叶产业。以蓬壶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名贵花卉苗木产业;做好做精早钟六号枇杷等精品水果种植;提升食用菌的栽培效益。

第四节 西部山地和矿产资源特色产业组团空间布局

西部山地和矿产资源特色产业组团包括下洋镇、桂洋镇、坑仔口镇、横口乡、一都镇等5个乡镇,依托泉三高速下洋道口以及下洋火车站点,以县级重点镇下洋镇为中心,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及深加工产业、运动氧吧特色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培育成具有永春特色的生态型资源加工区,打造泉州地区富有特色的生态型与资源型协调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做好矿产资源产业规划布局。以下洋、坑仔口、桂洋等乡镇为中心,依托福源锌业、美岭水泥等骨干企业,与周边县市(漳平市、大田县、安溪县、德化县)矿业资源形成共享,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培育矿产资源成为“百亿级产业”。

——做好运动氧吧特色旅游业规划布局。依托牛姆林、船山岩、美岭村等生态旅游资源,着重建设牛姆林生态旅游度假产业升级项目,运作实施牛姆林森林公园、大型猴山乐园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开辟牛姆林汽车营地,开展房车旅游和汽车露营活动,建设以“森林世界,猴山乐园”为特色定位的森林氧吧休闲娱乐度假区。

——做好精品生态高效优质农业规划布局。以一都等乡镇为重点,依托黄田村东方肉穗草种植基地为示范,逐步推广林下生态养殖模式和生态公益林林下药用植物种植;抓好中幼林抚育和毛竹垦复,建立速生丰产林、丰产毛竹林基地。以下洋等乡镇为重点,做大脐橙等名优水果。以坑仔口、一都、横口等乡镇为重点,发展高标准化铁观音茶叶基地,推动生态茶产业发展。以桂洋等乡镇为重点,扩大油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

第四章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推进“产业强县”战略,快速壮大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强化生物医药主导作用,推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试点县建设,依托资源、生态优势加快发展食品饮料业;加快发展轻纺服装、矿产资源等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培育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生态文化一体化旅游,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型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工业园区提档升级

紧抓海西经济区加快发展机遇,把扩大对外开放、做强工业经济、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工业园区提档升级、提升品牌价值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按照企业布局合理、产业集聚集群、用地集约集中的原则,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环保节能高效型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快速壮大生物医药、食品饮料两大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巩固提升轻纺服装、矿产资源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鼓励和扶植龙头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实现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发展目标。

快速壮大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的农副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延伸生物医药与食品饮料等绿色生态健康产业的加工链条,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带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到2015年力争超过80亿元产值。

——强化生物医药产业的主导作用。以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试点县建设为抓手,坚持“生物医药生产制造与中药材种植相结合”、“科研孵化平台建设与大型龙头企业科研带动相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将药用植物开发、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走中药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研发相融合的一体化发展道路。有针对性地招引国内外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对现有生物医药企业做好跟踪指导工作,扶持现有项目提档升级,打造海西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基地,到2015年力争成为永春主导产业之一。

加快药用植物种植基地建设。认真研究招商选资项目信息库中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对药用植物原材料的市场需求,充分依托永春的生态优势和山地特色,加强对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适合永春种植的中药材优良品种的组培、引种力度,采取“林果套药材”、“农作物套药材”等高效种植模式,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的技术与管理水平。鼓励、扶持2~4家企业由中药材种植向规范化与规模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争取有3~5个左右的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规范化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以上。

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泉州(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园。按照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要求建成园林式生态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使生产区、研发区、生活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对入园企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人才流动、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大力扶持现有项目发展壮大、增资扩产。

全力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引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健全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和专家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的招商项目生成机制。创新招商项目推介机制,采取专题招商、委托招商、驻点招商、网上招商、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引资办法,充分利用广交会、“5.18”海峡两岸商品交易会、中国厦门“9.8”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外宣传、推介永春县生物医药产业的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20家以上生物医药企业,重点吸引‘国药准字’终端药品生产企业或二类以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入驻园区,并在引进国内百强医药企业和国际医药品牌企业上取得新的突破。

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保障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运用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金融信贷、吸引外资、政府财政支持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筹融资。建立风险投资评估机制,引导现有风险投资公司扩大资本规模,吸引国内外大型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我县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整合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资源,加强生物医药孵化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招商力度,建立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孵化中心、研发实验检测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10个科研团队和5-8个孵化项目入驻,争取成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人员的研发平台。

主动适应未来三十年大健康时代“从治病为主向防病为主转变”的要求,加快将医疗保健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相结合,率先探索出一条生物医药与生物保健、医药养生与温泉医疗养生、休闲度假与运动健身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与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把我县率先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生产基地和中国健康保健产业的温泉疗养度假胜地。

——加快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充分发挥我县拥有丰富的芦柑、茶叶等农副产品资源和优质水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果汁饮料、肉制品和矿泉水、茶饮料、永春老醋、功能性食品饮料、医药用水等产业,加快建设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鼓励汇源果汁、宏顺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组织专人加大对河南漯河食品饮料、晋江休闲食品、广东潮汕小食品等地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我县芦柑、荔枝、龙眼等水果资源,将果汁饮料食品产业做大做强。每年力争引入食品饮料行业5家企业以上。

鼓励味安集团、顺德堂、永春老醋公司等老醋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加强研发,开发果味醋、保健醋等醋饮料,大力塑造品牌,发挥永春老醋品牌效应,促进老醋产业发展。

促进盘龙、祥业、锦源山、雪山靓雪等矿泉水企业资源整合,打造永春矿泉水知名品牌,鼓励天馨生物公司扩大养生水产业,加强品牌建设,将“一瓶水”做大。利用矿泉水资源和佛手茶资源,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茶饮料企业到永春投资办厂,开发茶饮料产品,发展茶饮料产业。

依托红曲素、金线莲等特色资源,利用超临界萃取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功能性食品饮料。充分利用永春作为晋江东溪源头的优势,发展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医药用水产业,提升我县优质水的产业附加值。

加快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从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拓展着手,加快发展我县轻纺服装和矿产资源等优势产业,到2015年力争超过200亿元产值。

——推动轻纺服装产业提档升级。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和福建泉州轻纺服装产业的转移,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完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加工、品牌营销和展览展示等关键环节,提高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和产品档次,鼓励企业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产品品牌附加值,把我县建设成为泉州市特色轻纺产业基地,培育百亿级轻纺服装产业集群。

注重处在“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和终端产品市场开发,开发高端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鼓励企业购置喷水、喷气等先进纺织设备,加强竹炭纤维等新纤维、新材料的研发,引进人才,提高设计开发能力和产品档次。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开发设计高档终端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附加值,在全国各大商贸网络开设专卖店,进驻大型商场。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

——延伸优化矿产资源产业。科学修编矿产资源开发专项规划,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完善产业链,发挥煤炭等矿产资源的优势,促进煤炭企业改制、兼并、重组,加快矿井技术改造,稳定煤炭产量,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鼓励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重点企业提档升级,推动在建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十二五”期末突破百亿产值。

引进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加大对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壮大产业规模。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紧抓节能环保产业被国务院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依托拥有利新德塑胶、锦林环保材料、泉永机械等优势企业的产业基础,以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等水污染防治和处理设备、环保材料等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认真研究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特点和趋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大对台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台湾的电子信息、半导体和光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做足“道口经济”文章。充分利用未来我县众多的道口和火车站,抓紧编制道口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构建现代商贸物流、特色工业、乡村健康休闲旅游、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集散、能源资源产业集聚等“道口经济板块”,对接泉州构建“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生态旅游圈”。

推进产业科学布局和提档升级。加快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县工业园区的开发扩容,加快推进轻工基地工业新城建设,加快东平、东关、湖洋工业走廊的规划建设,支持蓬壶、达埔、苏坑、介福等有条件的乡镇发展工业项目集中区,大力发展“飞地工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打造特色经济板块。通过改制上市、品牌培育、技术改造、增资扩容、结盟发展、人才引进等途径推动重点产业提档升级,延伸产业链,培育扶持一批产业龙头企业,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一手抓品牌引进,一手抓品牌培育,鼓励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建设产业、企业、产品的多层次品牌体系,通过品牌运作提升产业竞争力。抢抓资本市场发展新机遇,按照“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思路,通过资源整合、产业提升、政策扶持、培育推动,鼓励企业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资本运作,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快速做大做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累计完成改制企业3家,培育上市后备企业30家,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

加快推进轻工基地现代化工业新城建设。永春县轻工基地总投资50亿元,总规划用地面积9230亩,规划工业总用地面积4350亩,建成后可入驻企业30-50家。按照“保护生态、结合地形、归整台地、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现代化轻工基地,打造成为我县重要的产业集聚提升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轻工基地划分为三大工业园,即南部轻纺服装园、中北部食品饮料园和西部节能环保园。围绕食品饮料、轻纺服装、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推动一批在建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做好在谈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保障签约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加快招商选资步伐,突出产业链招商,吸引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力强、协作性佳的优秀企业入园发展。加强轻工基地发展环境建设,建立首席项目引资服务制,建立24小时企业呼叫中心,推行“工业服务超市模式”,在科技研发、人员培训、管理创新、咨询调查、证券投资、银行融资、工业设计、品牌包装、法律顾问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姆式”、“量身定制式”贴身服务,形成“园区布局科学、功能分区合理、产业集聚发展”的良性格局。2011年完成第一期2400亩工业用地开发建设,启动第二期1950亩工业用地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到2015年力争打造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经济板块。

第二节 发展生态文化一体化旅游

充分挖掘、有效整合永春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养生等旅游精品项目,打造精品线路,提高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管理水平,延伸旅游产业链,推进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有丰富内涵和独特品牌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和绿色经济增长点。

重点发展“侨乡生态文化娱乐旅游”和“温泉养生康体休闲旅游”,实施“1+4”旅游发展战略,形成县城旅游接待中心,以及西部森林氧吧休闲娱乐度假区、东部风情小镇和运动休闲度假区、中部峡谷探险朝圣疗养度假区和县城周边武术文化温泉娱乐区等四个重点旅游片区,通过招商引资重点规划建设中华武艺大观园、牛姆林猴山乐园、东溪大峡谷、呈祥高山茶园度假、温泉医疗养生等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到我县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保健。构建“县城住、全县游”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将我县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树立“大景区、大旅游品牌”的发展理念,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将核心的生态旅游景区、特色文化魅力旅游项目、家庭欢乐体验旅游项目、高端商务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进行捆绑营销和宣传,重点开拓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旅游市场。通过策划举办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逐步加大在中央和省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宣传投入,着力塑造“多彩山林、旅游永春”的永春旅游品牌,整体提升永春旅游的知名度。到2015年,力争引入并建成3-6个投资超亿元的旅游项目,打造1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使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5亿元,成为海峡西岸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福建省优秀旅游强县。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型服务业

紧抓我县对外交通条件全面改善的契机,着力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产业。围绕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轻纺服装、矿产资源等重点产业,以产业服务为支撑,推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教育、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结合现代宜居侨乡建设,以城乡居民的需求为导向,提升繁荣商贸服务、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加快推进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发展具有永春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山水生态名城建设,依托“大城关”着力发展文化艺术、广告会展、设计服务、休闲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

第五章 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根据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规划实施“大城关”战略,打造山水生态文化名城,培育特色乡镇和美丽乡村,着力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宜居侨乡。

第一节 加快“山水生态文化名城”建设

按照“城市发展往泉州靠、往道口逼”的思路,根据“一心、两轴、三片区”结构形式加快城区规划建设,强化城关带动功能,向中等城市发展。“一心”,即以云龙桥两岸街区形成中心商贸区为核心;“两轴”,即桃溪滨水生态轴和南北向人文景观轴;“三片区”,即城东工业片区、城西人文及侨乡新城片区、岵山商贸物流片区。按照城区功能划分、科教文卫社会资源配置和县城统一规划整体建设的要求,完成中心城区(包含三桃片区、社山片区、仰贤片区、岵山片区、东平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审批一条线”,促进“大城关”统一协调快速发展。

高起点设置大城关城市功能分区和布局。按照大城市发展框架分别设置行政中心、商贸娱乐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文化广场、中心公园、物流中心、工业园区、花园小区等,完善城市迎宾大道景观工程,加强城市绿化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逐步拓展大城区城市交通立体框架网络。按照“三横、五纵、一环”(三横,即八二三路、桃源北路和桃源南路;五纵,即星发路、真武路、鹏源路、桃城大街和留安山东路;一环,即外环线、南环路)的主城区道路交通主干网逐步推进建设。加快推进南环路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建设桃源北路,适时规划建设留安东路,加快规划建设环城路,力争实现北环路至南环路形成闭合环路,逐步拓宽城市框架。

加快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步伐,做好县城立面改造和城市形象美化工作,推动山水生态文化名城的魅力侨乡建设。加快推进五里街仰贤片区和石鼓三桃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加快仰贤中区、永春医院新址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结合“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切实搞好县城重点路段的更新改造和景观整治,由点到面、由线到片,大力推进城市形态、建筑立面、自然人文景观、产业、管理的有机更新。按照“一个区域一个特色、一条街道一个景观、一群建筑一种风格”的要求,培育精品主街区。在改造和重建过程中注意对华侨老宅、古厝、古民居等历史建筑进行管理和保护。

在城西片区选址规划建设侨乡宜居新城,打造标志性侨乡地产品牌,按功能划分为华侨创业园、华侨度假中心和华侨宜居城三个部分。按照华侨生活习俗建立印尼风情园、马来西亚园、新加坡园、澳大利亚园、华侨公寓、华侨别墅、五星级度假酒店、华侨学校、华侨医院、华侨商务中心、华侨商城等,展示绚烂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异国风情,增强永春现代宜居侨乡的文化内涵和宜居魅力。

第二节 规划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乡镇

按照“具备较强的产业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对规模的人口集聚,以及较高的政府管理水准”的要求,有序推进中心镇、建制乡镇的规划建设,强化市级试点镇、县域次中心蓬壶和达埔、下洋、湖洋等县级重点镇的功能,规划形成五里街武术魅力名镇、蓬壶特色农产品名镇、呈祥高山茶园度假魅力名乡、湖洋养生养老度假名镇、桃城产业集聚特色名镇等一批特色乡镇。

对蓬壶、湖洋、下洋、五里街、呈祥等具备特色资源和发展潜力的乡镇的基础设施改造、经济产业发展、社会文化建设、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赋予先行先试和错位发展的试验权利,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魅力小镇、精品农业小镇、商贸小镇、文化小镇、生态园林小镇等精品乡镇。按照侨乡风格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对房屋住宅进行外观改造,形成侨乡建筑特色,并挖掘规划侨乡博物馆、华侨名人馆和家族祠堂,增设乡镇图书馆、阅览室和体育运动场地,形成闽南侨乡特色乡镇的特色,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小城镇“六个一”工程,即每个乡镇建设一条文明街或文明路、单独或联合建设一座自来水厂、建设一个文化体育公园、建设一个“农改超”市场、建设一所功能完善的卫生院或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个有品位的样板居住新区,提升小城镇建设综合配套能力,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第三节 建成一批美丽乡村

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培育有新村、有新产业、有新环境、有新农民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为目标,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逐步推进特色新农村建设,形成“生态旅游型、村容整洁型、整村推进型、特色文化型、侨资推动型、产业带动型”等各具特色、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

制定优惠政策和对乡村改造采取补贴的方式,发展美丽乡村旅游体验产业。在条件成熟乡镇进行高水平的“一村一规划”设计。逐步实施“三改”(改厨房、改厕所、改下水道)、“四园” (建设花园、果园、菜园和茶园)的房屋院落改造。鼓励农村居民安装节能热水器,推广户用沼气池,实施庭院的园林绿化,建成五里街镇大羽村、一都镇美岭村等一批美丽乡村。

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精品工程、造福工程、亮化工程、绿化工程,推广《福建省农村住宅设计图集》、《泉州市农村住宅设施图集》和《永春县美丽乡村住宅设计图集》,建设一批农村住宅样板小区。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每个乡镇每年选择1个以上村居作为试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包括“城中村”整治和危旧房等在内的旧村居改造工程,建成一批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233”示范工程,每年建成10个县级以上示范型美丽乡村。

第四节  提高城镇管理和信息化水平

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镇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城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城镇。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手段创新,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加强城市治安、交通、环卫的管理力度,保障居民安居乐业,出行便捷安全,生活健康绿色。增强医疗教育文化资源的配置,修建公共广场、文化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对城市整体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进一步加强设置绿化、美化、人性化的景观带、道路公共设施和广告灯光工程,逐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县城中心城区继续严格控制个人自建房,中心镇规划区逐步控制个人自建房,加大“两违”建设查处力度,推广小区集中统建模式,加强城镇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引入有实力、有品牌的开发商,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进行高品质的城镇住宅开发建设。

推进“智慧永春”建设。加快实施永春城镇宽带信息化建设等重点项目,着重推进城镇全光纤网络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高度重视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广泛深入地把平安联防、一卡通、智能监控、GPS定位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治安、交通、物流、商铺、医院、酒店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实现“智慧网络”、“智慧政务”、“智慧经济”、“智慧城镇”及“智慧生活”,快速提升永春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测绘事业,为我县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测绘服务保障。

第五节 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

拓展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中小乡镇的发展空间,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与帮扶。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强化资金投入,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用好用足上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政策,积极申报中央苏区县。

第六章 建设美丽和谐新农村

第一节 大力发展高效精品农业

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和商业化的意识来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在2-3年内培植十个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百个农业典型、培养千家创业型农业示范户、培训万名新型创业农民),逐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机械设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种植,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附加值,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我县农业快速发展。

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动水果、茶叶、食用菌、蔬菜、花卉苗木、中草药种植业提档升级。加强芦柑优良品种的培育、引入,提高优质果率,发展早、中、晚熟芦柑,研究提升储藏技术水平,延长芦柑销售时间;建设生态优质良种茶园,通过发展茶饮料等高附加值深加工产业,促进传统茶产业提档升级;最大限度利用芦柑迹地等闲置地块,探索引进适宜我县栽种的高附加值的名优新品种;加大食用菌产业集聚,引入食用菌优良品种;推广大棚蔬菜和无土栽培技术,鼓励农民栽种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做大杜鹃花、罗汉松、茶花等传统名花产业,进一步扩大兰花、桂花等名贵花卉的种植规模;推广中草药的生态公益林林下种植,建立优质药材种植基地。扶持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名优产品品牌。

建立永台精致农业水果苗木种植试验区,加强与台湾台东、宜兰、花莲农业合作的对接力度,引入台湾的优质水稻、水果和花卉苗木品种,加快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提档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精品农业。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的要求,着力推进生态精品农业基地建设,围绕果蔬深加工、茶叶精加工、花卉培育等重点领域,引进、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争创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打造“绿色餐厅”和“健康厨房”。

第二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挖掘农业增收潜力,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拓展非农收入渠道,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带动工程、粮食生产“一稳两高”工程、绿色生态农业提升工程、畜牧业健康养殖工程、林业产业挖潜工程、农民就业创业工程、扶贫开发致富工程、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工程,确保农民收入年均增长9%。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特别是纯农户的收入;依托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轻纺服装、矿产资源等产业的集聚发展,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依托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鼓励农民创办农家乐、乡村旅馆等经营实体,增加农民的旅游收入。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落实国家强农惠农的各项政策措施。

第三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统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配套功能。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提高自来水入户率,保障水质。加快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向上衔接和向自然村延伸,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加快农村土坯房改造。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

在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农村科技、广播影视、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完善新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依托现有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提升农村各类科技人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组建民建、民管、民受益的村级综合服务组织。

第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制度创新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金融机构支持为重点、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为辅助,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为保障、民营资金共同参与的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加农业项目贴息贷款,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和投入。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盘活村集体资产,化解村级债务。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稳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坚持干部驻村任职制度,加强农村“七大员”队伍建设。深化农村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第七章 着力扩大内需

第一节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通过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激活即期消费,扩大城乡消费需求,释放居民消费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提高消费能力。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就业和创业的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夯实居民消费基础。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地区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较快增长,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加从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拓宽和创新投资理财渠道与产品,引导和提高居民投资理财水平,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改善消费预期。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改革步伐,继续实施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政策,扩大居民在汽车、家电、住房、旅游、通讯等重点领域的消费规模,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拓宽消费领域。发展文教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家庭劳动社会化等服务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一系列支持农村扩大消费政策,深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大力开发牛姆林、云河谷、东溪大峡谷、永春白鹤拳等特色旅游资源,围绕运动氧吧、田园风光、高山避暑、武术文化等旅游主题,加强旅游产品线路整合包装,拓展旅游消费功能,扩大游客在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第二节 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

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抢抓扩大内需契机,策划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优、辐射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完善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探索部分重点项目采取全盘负责制,千方百计搞好筹融资,生成、推进10个以上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生成、储备重点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超400亿元。

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各类投资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投入,有效扩大最终需求。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力争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4%以上。

扎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组织得力人员,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明确项目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确保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项目决策过程要充分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要选择有资质、高水平的单位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专题研究,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要按国家规定程序做好建设项目报批和跟踪落实工作。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要进一步筹措和落实建设资金,项目业主与金融机构密切配合做好项目贷款工作,同时通过市场运作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各类投资项目要进一步落实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质量终身负责制、安全责任制和决算审计制。各乡镇、各部门要全力配合做好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地材供应、生活服务、施工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创建平安有序的建设环境。

第八章 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围绕全县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突出重点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推进统筹协调发展,做好与现代宜居侨乡相适应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第一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紧抓莆永高速公路、厦沙高速公路、长泉快速铁路、轨道交通石德城际线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的有利机遇,以建设福建省中部重要交通枢纽为目标,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公路、铁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面发展以专业市场和商贸物流为核心的“道口经济”提供交通保障。

加快公路交通网络建设,树立永春门户形象。全力配合莆永高速、厦沙高速等重大公路交通项目建设,完善我县以高速公路及道口连接线、省道为主骨架,县道、乡村公路与之便捷连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全面推进省道、县道、农村公路建设,争取所有乡镇通县公路达到等级路标准,完成新一轮农村路网工程建设。加快对我县东、西、南三个入城区域及岵山、蓬壶、下洋三个“泉三”高速公路互通口周边区域进行高起点规划建设,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迎宾大道,树立永春门户形象,提升城市发展平台。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长泉快速铁路建设工作,协调做好项目开工的前期准备,力促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争取轨道交通石德城际线建设提前实施。配合做好长泉铁路及达埔站点规划工作。

第二节 加强能源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多元、绿色、低碳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220kV西昌输变电工程和110kV一都输变电工程、110kV石鼓输变电工程、110kV东平输变电工程、110kV达埔输变电工程等电网重点项目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农村电网新一轮改造升级工程,促进电网均衡发展。推进天然气接收站、输气管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农村户用沼气的建设步伐。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紧抓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福建省加快推进河道治理的良好机遇,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桃溪、湖洋溪、坑仔口溪、一都溪四大水系的保护和治理,新建一批蓄水工程,实施县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大城镇防洪工程和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力度。加强五一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把河道治理、环境整治、山地蓄水池建设作为全县各乡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综合调配能力建设,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四节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及能耗、水耗标准,重点建设建筑弃土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四绿工程”建设等项目,谋划实施晋江源头森林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等项目,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确保各项环境指标在全市保持领先位置,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第五节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期和应急服务、防汛预警、森林防火、动植物疫病防控、地质灾害预警、地震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项重大灾害应急工作程序和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覆盖全县乡镇、村(居)避灾中心和县级救灾储备仓库,充实救灾物资储备,完善救灾手段,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地震监测、震害预防和地震应急救援等三大体系。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第九章 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树立“绿色生态是重要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对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做好城镇乡的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和环境卫生工作。加强节能降耗和对污染项目的治理,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率,建设“天更蓝、水更清、环境好”的绿色生态经济强县。

第一节 强化资源节约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一批循环型产业、循环型行业(企业)、示范性工程、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完善土地保护责任共同机制和耕地占补管理机制。加大土地整理和闲置土地清理力度,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健全集约节约用地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保护耕地各项措施,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耕地综合利用率,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建立健全闲置土地处置机制,缓解人地矛盾。引导工业、人口、住宅集中发展,实现土地集约高效永续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优质资源支撑。突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引导作用,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科学、合理、有序开发我县煤、高岭土、石灰岩等矿产资源,鼓励开发利用地热等清洁能源。改造建设煤、高岭土、石灰岩、建筑用石料等矿产的开发基地和矿山,形成东、西、中部三片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矿业开发区域。推广节能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企业内部、企业-企业、企业-社会的“三维循环经济新体系”,即:鼓励企业在内部实施循环经济,采用清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制造清洁的产品;在全县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轻纺服装、矿产资源、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等各产业链之间形成高度的物质、能源、信息流动,形成横向耦合,实现产业共生;完善循环型一体化公用工程。开发、引进、推广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立工业“三废”综合高效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节 严格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控体系和工作机制。深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深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以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科学界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植被恢复。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禁止设立排污口、倾倒垃圾及其它废弃物、使用高残留农药、滥施化肥、水产养殖、水上游览等对水质产生影响的经济活动,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增排污口,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开发活动。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以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噪声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城镇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强现有污染源治理和新污染源的控制。继续推进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规范管理。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美化绿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大下洋镇等重点矿区治理力度。

第三节 加强绿色生态建设

加强农村宜居环境的保护力度,深入开展生态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做好全县造林绿化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青山绿水,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推进生态县建设。

第十章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强县建设,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十二五”期间永春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力保障。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品牌的创新型企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加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海峡西岸生物医药孵化平台,积极引入培育生物医药科技项目,每年孵化推出一批生物医药科技成果,促进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支撑重点产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收入的增幅,确保国家激励自主创新政策落实到位,发挥激励政策效应。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强化科技项目库建设,发挥行业骨干企业作用,促使项目早出成果。重点落实“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机制,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改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建设。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统一和全面发展。

第二节 深化“人才强县”战略

注重培养本地人才,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重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抓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党政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争到2015年,我县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达到泉州市的中等水平,优秀人才入选“海西创业英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努力实现人才发展总体目标: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2015年,培养和造就一批党政人才,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一批在县域重点产业、行业的科技领军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人才,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制定实施中长期人才规划。制定出台《永春县优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及贯彻落实《泉州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若干规定》、《泉州市产业人才高地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实施办法等优惠办法措施,不断优化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实施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强化人才相关工作部门的互动联系,突出企业用人主体作用,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

第三节 加快教育强县建设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老年教育,统筹各类教育科学发展。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打造名校,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省级“教育强县”。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增加对教育投入,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各类教育科学发展,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强化激励制度,充实师资力量,形成教育特色,吸引闽南其他县市区的学生来我县学习发展,加快创建“教育强县”步伐,为发展特色山地经济、建设现代宜居侨乡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努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提高“双高普九”的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至2012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至2013年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至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城区学校扩容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提高办学效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政策全面落实,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致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和终身教育。引导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办出特色,大力推进永春一中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永春五中创建省二级达标高中、永春二中、美岭中学创建省三级达标高中,努力打造优质高中教育品牌,满足群众对孩子进入优质高中就学的需求。至2015年实现全县有省普通高中示范校1所,一级达标校1所,二级达标校2所,三级达标校3所的发展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加强学前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幼儿保教质量。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幼儿园办学体制,加快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步伐,至2013年,每个乡镇建有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中心幼儿园。至2015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3%。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提高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及普及程度。港永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永春特殊教育学校,满足残疾人受教育需求,6-15周岁三类残疾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5%。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加快发展终身教育,建立健全终身教育管理体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目标,做大做强做优中等职业教育,将永春职专打造成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引入科技管理类大学在永春创办职业学院,发展中等职业技校,积极培养永春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推进永台教育合作交流,围绕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轻纺鞋服、矿产资源、精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的需求,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落实职业教育助学政策,开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试点,建立以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交流能力和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就业培训制度,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在职、转岗、再就业培训,为企业培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第十一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民生保障和改善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营造稳定价格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抓好人口工作,深化“平安永春”建设,推动文明健康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 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创业带动就业,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促进充分就业。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00个以上。健全面向所有困难民众的就业援助长效制度,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我县产业发展需要,继续组织实施“十百千技能人才培养带动计划”和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大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各类劳动者1万人次以上,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帮助有劳动愿望和劳动能力的人实现就业,努力使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紧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组织实施被征地人员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加快建立并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坚持以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工为重点,不断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老有所养”目标。规范和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制度,建立稳定的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筹资增长机制。

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全县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15张以上。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对空巢老人、特困老人实行“爱心帮助活动”试点。加强慈善救助工作力度,强化“慈善超市”(“爱心超市”、“扶贫超市”)建设,健全捐赠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度。建立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年增长比例不低于3%,保证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达到或略高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

完善与社会救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面从占农村人口2.3%提高到3%。统筹规划和实施“霞光计划”,每年新建2-3所农村敬老院,实现全县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30%以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医疗救助模式和办法,不断提高救助水平。完成县级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建设,提高养老、助孤、扶弱等社会福利水平。有序推进低保安居房建设,每年新建40座低保安居房。组织实施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每年完成40个左右的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完善村级文化、医疗、党员活动、便民超市的配套设施建设。

第三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建立以县医院为龙头,以天湖山能源有限公司医院为重点,以县中医院、蓬壶、一都、湖洋中心卫生院为重要抢救转治医院,以一般卫生院为应急处置单位的永春县“120”急救医疗救治体系。围绕永春县医院异地迁建工程项目建设,与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省内知名大学以及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海峡医院、泉州市儿童医院、泉州市中医院建立挂钩帮扶合作,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完善先进的医疗设施,为提高侨乡医疗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5%以上。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所(室)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县安康医院硬软件建设,不断提高精神疾病防治能力。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逐步在全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至2015年儿童计划免疫“七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保持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着力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生保健医疗,为现代宜居侨乡健康产业提供医疗服务。

第四节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深入挖掘白鹤拳的特色和魅力,推进武馆和文武学校建设,举办中华武术永春白鹤拳擂台赛,以大羽村和古街的改造建设为重要支撑,打造白鹤拳武术名镇。加强白鹤拳操、白鹤拳套路普及力度,加快发展业余武术队等社会群众体育组织,大力推进老年体育发展,初步形成体育组织网络,群众体育普及程度得到显著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数的33%以上。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训练网络,形成比较完善的培养输送体系,培养一批在国内国际体坛具有竞争实力的优秀人才。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县人均公共体育场地(含标准、非标准、水域)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提高。

第五节 全面推进人口工作

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综合决策调控机制,巩固和提高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水平。“十二五”期间,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机制,继续落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按照“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为主,户籍地配合”的原则,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进一步促进流动人口“一站式”和“一证式”服务管理新机制的建立,逐步实现相关部门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定期督查巡检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双查服务制度、报表统计制度、通报反馈制度、出租房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管理制度,提高登记审验率,减少政策外孕育。加强区域协作,建立、整合双查双向管理区域协作点,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平台,推进网络化协作。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要求,落实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推进均等化服务。

加强对老年人的管理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以巩固居家养老、扩大社区支持、提升机构服务水平为着力点,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老年人休闲活动场建设。完善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养老设施及相关配套项目建设,落实“民办公助”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第十二章 加快文明永春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快构建和谐永春。坚持一手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一手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把社会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一节 巩固文明县城发展成果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开展文明礼仪、公民道德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培育一批文明卫生村镇。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永春人文精神,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全县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重视居民的城市意识教育和文化素质养成,逐步改变与城市化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居住习惯和生活习俗,营造积极健康、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以居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的充盈勃发推动永春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每年开展全县专项爱国卫生活动,每两年举行文明卫生乡镇和文明卫生家庭评选活动,对获奖乡镇和家庭给予表彰和媒体宣传报道。

第二节 发展侨乡特色文化事业和产业

大力加强永春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效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使文化产品集群化发展,逐步走文化产品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重点抓好永春白鹤拳文化品牌、永春佛手禅茶文化品牌和魅力侨乡文化品牌的打造工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外资、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着力发展文化艺术、广告会展、设计服务、休闲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初步构建具有永春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新体系。优化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积极推进桃城、五里街、岵山、蓬壶、达埔、湖洋等重点特色乡镇的文化产业建设,打造白鹤拳比武推广、侨乡民居风俗等文化产业特色平台,并策划创意一批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产业精品项目。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公益性文化网络,桃城镇、五里街镇、岵山镇、石鼓镇、东平镇、东关镇全部建成功能达标的镇级文化中心。全县每年建设10个以上文化示范村和20家以上农家书屋,开展农业知识普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中华武艺大观园、县图书馆大楼暨市民读书广场、留安山文化体育公园等一批项目,建成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鼓励支持文艺创作,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创立永春白鹤拳、永春纸织画、永春漆篮、永春老醋、永春佛手等文化品牌,形成永春独特的侨乡文化魅力,扩大永春的文化影响。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展示永春文明形象。

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事业。采用有线、无线等技术手段,有序推进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加快网络扩容升级,提高广播电视网络承载能力和传输质量,形成“互通互联、资源共享、规模运营、利益共享”的广播电视网络发展新格局,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和“信息永春”的要求;加快城区数字电影和小城镇影院建设,完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建设体系,确保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公益电影的目标。

第十三章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简政强镇,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探索中心镇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加快推进行政许可职能整合与集中改革,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审批联动机制。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第二节 加强企业制度创新

注重整合国有企业的土地、厂房、设备、人才等方面资源,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制度,逐步推进企业经理人配置市场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市场公平准入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多元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进民营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发展一批现代家庭工业。支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融合互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三节 加快推进金融创新

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个性化金融服务水平。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健全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推动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深化投融资改革。探索实施金融租赁、BOT、BT等项目融资方式。推进保险业务创新发展。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维护金融稳定。

第四节 增强财政要素保障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制定并实施财税优惠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商贸经济、个体经济、旅游经济发展。完善财税服务企业机制,放水养鱼,涵养财源,增强财力。切实加强财税征收管理,扩充财税收入总量,提高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提高资源开发效益;加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升壮大县级财源,巩固充实乡镇财源,广泛开辟村级财源,构建既能自保,又可相互支持的县乡村三级财源建设体系。统筹安排县级财力,大力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全面规范村级资金管理,夯实全县财政基础。

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来源补充机制,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一块,破产企业财产、改制企业资产变现收入提留一块,国有股权转让收入提取一块,土地出让收入划转一块等各种渠道,多方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为改善民生民计提供坚实的财力保证。

第十四章 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

充分发挥我县拥有大量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优势,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按照“建侨乡,聚侨心,打侨牌,积侨福,引侨力”的工作思路,深化为侨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对台“五缘”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永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大力促进外贸、外资、外经转型升级。

第一节 打响永春侨乡品牌

提升强化外事侨务职能,健全涉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与侨力资源丰富的兄弟县市合作,努力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编印相关侨务服务工作指南,更加有计划、主动、持续地做好华侨、归侨、侨眷的安居、社保、福利、联络、互动等侨务服务工作。

整合永侨特色资源,对外打响永春品牌。充分整合利用永春的生态、文化、旅游、社会和侨乡资源,通过高起点策划华侨名人故居旅游线路、大型宗氏祭祖活动、永侨回归创业论坛、永春特产走世界、永侨万里行、永侨认养果林(茶园、山林)等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规模的活动,建设永侨博物馆和名人堂,以及搭建永侨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展示永春的侨乡内涵和魅力,并积极申报“国家侨乡文化名城”等系列称号,做足永侨品牌宣传文章,打响“现代宜居侨乡——永春”品牌。

持续做好侨务外联工作,吸引永侨回乡安居创业。坚持以侨为桥,用永侨把永春推向世界。加强与海外宗乡社团和华侨名人、精英人士及其家眷的联络联谊,充分发挥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等海外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海外青少年和永春青少年的双向交流互访活动。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规划建设永侨创业园,通过聘请海外招商代表、建设招商网络、以侨引侨、以商招商等形式,吸引在外乡亲资本和人才的回归。推动侨乡宜居新城、华侨陵园规划建设,吸引侨心回归。

第二节 拓展对台经济文化交流

充分发挥对台“五缘”和我县精品农业、佛手禅茶、白鹤拳、民间艺术等资源优势,推动永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在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精品农业、旅游、文化等重要领域努力构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抓好台商投资创业基地等载体建设,加强永台产业对接,采取合作研发、技术转移、吸引资金等方式,吸引台商、台资来永春投资兴业。

抓好海峡两岸(永春)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外山等乡镇永台农业合作示范区(乡镇)建设,引进台湾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强与台湾精致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与台湾旅游协会和各大台湾旅行社的合作,共同举办生态旅游、侨乡文化、武术文化交流等系列旅游节庆和旅游推介活动,不断扩大对台旅游市场。拓展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新闻和社团组织的交流,打造对台文化交流品牌,密切交往,增强认同。

第三节 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拓宽招商渠道,多管齐下,加大引资力度。充分利用侨乡等资源优势,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形成与周边地区协作分工、配套服务的良好格局,挖掘和收集一批适合永春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建立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并充分利用国家、福建省和泉州市的产业政策、优惠措施,有目的、有选择的引进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优质项目。围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轻纺服装、矿产资源等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实施产业整体招商,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企业家族。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台湾百大企业、央属企业、上市公司、品牌企业、龙头企业,实施“大招商、招大商”。鼓励龙头企业以商招商,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协作企业,实现产业配套、商贸配套和服务配套,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健全招商引资单位和个人奖励制度,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信息奖、帮助奖、贡献奖等奖励。

第四节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出口退税调整力度的有利时机,重点加大对外向型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带动和引导现有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在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展销会,巩固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引导企业通过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安全认证,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继续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出口。深入落实国家、省、市扶持民营企业政策,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出口比重。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当前有关能源、矿产和国外企业包括科技型企业市值价格下跌的机会,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因企制宜地扩大进口国外先进技术、重要装备、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等。

第十五章 加强社会管理和政治文明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新局面,着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第一节 创新社会管理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教育管控,全面试行社区矫正,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加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

第二节 深化平安永春建设

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新一轮“平安永春”建设,全面加强安全管理,为发展特色山地经济、建设现代宜居侨乡提供有力保障。

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社会治安预警机制,健全矛盾排查预警、源头化解、多元调解衔接、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有效防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妥善解决信访突出问题。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强化煤矿、道路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建筑施工、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依托县公安消防大队加快建设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县有机统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扎实推进法制化进程。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主动性和创造性。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办事公开。坚持依法治县,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司法公正,推进普法教育。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抓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到2015年全县80%以上的农村开展社区建设,85%以上的社区达到和谐社区标准。

                                                         第十六章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本《纲要》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法律效力。要举全县之力确保完成《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加强政策引导

根据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落实和运用中央、省、市、县已出台的政策,加强产业、财政等公共政策的研究设计,强化政策调节和引导。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按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坚决执行国家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淘汰)四类产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能耗、技术、质量、安全等标准,规范行业准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扶持。强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聚。

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财政资金优先向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劳动力培训、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扶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整治等方面倾斜。

落实既有各项政策。细化落实国家支持海西建设的各项政策,争取两岸贸易往来、产业合作、旅游、文化、教育双向交流合作等方面更多、更优的先行先试政策,研究制定出台推动台商项目落地和台资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措施。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建立责任明确、合力推动的规划实施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抓紧推进各项任务。

加强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加强规划衔接,城乡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必须服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约束性目标、功能定位和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与总体规划进行对接。

加强考核评估。建立规划目标任务责任制,规划中确定的应予考核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由督查考核部门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层层分解落实,跟踪督查。完善发展规划的实施评估机制,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建立发展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编制与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

加强宣传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完善政府向人大的报告机制和向政协的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民主透明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