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永春 > 人文历史
永春县人文历史概况
2024-04-24 16:35 阅读人数:1

  【建置沿革】

  西周至春秋战国属七闽、闽越地,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废闽越。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徙其民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始于196年)初,属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增置东安等县,属东安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齐(479—502年)复为晋安郡。梁天监(502—519年)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直至陈(557—589年)均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南安郡改为县,以其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五年(622年),析建州、南安县置丰州,属丰州南安县。唐贞观元年(627年)丰州并入泉州(今福州),属岭南道泉州南安县。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属岭南道武荣州南安县。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南安县。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均属南安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闽通文三年),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960年),永春均属清源军。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总督郝玉麟请准,升永春县为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直隶福建布政使司。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仍为永春县,属厦门道。民国16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永春县划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14日起,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8日起,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12日起,属福建晋江专区。1971年6月17日起,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6月起,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属福建省泉州市至今。

  【人文积淀】

  永春是千年古邑,地灵人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古闽人在此活动,是中华原始青瓷的发祥地。晋代以后,中原人不断进入永春生息发展。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桃林场,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桃林场升置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更名为永春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格为直隶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民国二年(1913年),永春废州复县。历代崇文重教,文化兴盛,魁星岩因供奉魁星公而成为重要人文地标。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盛均中进士,开永春人登科出仕之先河。科举时代,永春先后出过进士92人(其中文状元1人、武探花1人),举人373人。除盛均外,涌现出留从效、林仁肇、柯述、留正、蔡兹、陈知柔、庄夏、颜棫、颜廷榘、黄光升、李开芳、李开藻、庄际昌、林兴珠、周自超、林俊、宋渊源、梁披云、梁灵光、林一心、林俊德、尤扬祖、颜子俊、李铁民、刘抗、余光中等英贤俊彦,流芳青史。其中留从效任南唐清源军节度使、泉南二州观察使,封鄂国公、晋江王,重视海外交通贸易,为泉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做出巨大贡献;林仁肇是南唐名将,任镇海军节度使、南都留守;庄夏官南宋兵部侍郎,封永春县开国男,卒赠少师;留正是南宋丞相,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被称为“三朝元老”;颜棫官南宋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赠少师;黄光升官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庄际昌是明代福建唯一连中会元、状元者;林兴珠两次率福建藤牌兵远赴东北参加抗击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之战,为维护中国主权立下汗马功劳。韩偓、朱熹、李廷机、弘一法师、陈嘉庚等历史名人曾游历永春。永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起点,著名的侨乡,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永春华侨擅长经商,在南洋一带创造“无永不开市”的传奇。永春是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故乡,是两岸乡愁文化的发源地。

  【著名侨乡】

  永春是著名侨乡,有海外华侨华人116万人,海外永春社团组织115个,分布世界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